圆笔,书法运笔方法,指起笔、收笔及折画的转折处呈现出圆劲的形状。
其运笔方法为:逆入平出,下笔时用裹锋,即不使笔锋分散开来,然后提笔运行,写到末尾,不顿不折,一驻即收。这样笔画圆润透逸。
绘画工具:笔尖较尖,弹性大。线条变化性大,可以画出非常细的线条,常用于进行细部描绘,如人物的眼睛、金发光泽的表现等。
唐代李商隐《韩碑》中的诗句“长绳百尺拽碑倒”,取这一句来写照圆笔笔法十分恰当。“长绳”指向的是圆笔书写出来的线条,这种线条具有“圆”的感觉,有形又有质;而“拽碑倒”则指向了这类线条所应体现出来的力量感。
圆笔在篆书、行草中用得较多,如《石门颂》《曹全碑》《郑文公碑》等都是圆笔的典范。锋芒含蓄而能给以圆满多姿之感,圆笔有劲健浑穆,潇洒流宕的特征。圆笔在草书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如张旭、怀素即为典型的草书代表。点画绵连,行笔流畅秀美,萧散超逸是圆笔的风貌。
圆笔如何写.
从以上的分析大体可以看出圆笔束毫的书写要求:
一是笔锋束毫如锥之状;
二是在运行过程中须是平动方式,而不能做上下提按的动作,否则便不是那根“绳子”了;
三是弱化起、收笔的动作,强化中间行笔的流动和坚劲;
其四,笔尖化为笔锋,意在力量上用心,昔人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为“笔笔金刚杵”,即是此意。
这类笔法的传统很深,上溯可至大篆、小篆之类。所以,也有论者将之称为篆书笔法,而钟繇则将这类用笔在楷书中发挥至极点,直至王羲之的《姨母帖》 。
此种笔法依然是主要用笔方式。所以,王羲之既是圆笔古法的继承者,亦是方笔铺毫的开创者。后世习王是有着这样两个传统,同源异流贯穿书法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