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女性职业需求的上升,幼儿托育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刚需。
今年两会期间,甘肃省卫计委主任郭玉芬曾指出,全国共有0-3岁幼儿约8000万。按照国家卫计委此前的一项调查,超过1/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托育服务需求,那么全国至少有2400万幼儿有托育服务需求。
然而,我国婴幼儿在各类托育的入托率仅为4.1%,中国城市3岁以下儿童的入托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的入托率在25%-55%之间。
据上海市妇联去年初调查,88%上海户籍家庭需要托育服务,但现有托育能服务的幼儿数量不足这一人数的2%,供需矛盾突出。
不仅如此,据全国妇联调研数据显示,担心孩子“没人带”,已成为影响二胎生育决策的关键因素。
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作为需要取得“新进展”的七项重点民生任务之一,健全托育服务体系成为推进“幼有所育”的首要任务。
地方政府也已意识到了托育服务的重要性。辽宁、湖北等地为鼓励两孩政策,已将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纳入财政预算。
8月1日起,上海市全面受理3岁以下托育服务机构申办,反映出早托业务所面临的刚需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是市场的发展倒逼政策形成的现象。
上海市政府于今年4月印发“1+2”文件,即《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设置标准(试行)》。
文件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鼓励有条件的区新建配套幼儿园时落实托班建设要求;通过改建、扩建幼儿园,增加托班资源供给;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公益性托儿所扩大服务对象覆盖面,缓解入托供需矛盾。
6月,由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导制定的《全日制婴幼儿托育服务规范》和《全日制婴幼儿托育服务评价指南》两项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即将发布。该规范对托育的空间设施、保教人员、日常照料乃至活动与游戏都做出了详细规范。
一方面,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标准的出台也让需要送孩子到托育的家长有了更多筛选机构的参考指标。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0-3岁儿童托育行业机构数量严重匮乏,主管部门和相关法规仍不完善。
重点补强托育服务体系短板有以下举措:
·扩大服务资源供给
探索公办机构示范引导、整合社区服务体系、拓展幼儿园服务范围、鼓励企业开办福利机构等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
·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
加大托育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和托底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方式,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对各种照料托育实施补贴与优惠;建立服务成本分担机制,为多子女和兼顾老人照料等特定家庭提供服务支持,切实支持家庭发展。
·培育服务队伍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志愿服务队伍,重视对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和支持服务。
未来,教育和看护能够兼得的未来专业化科学化的托育将会越来越多,专业养育并教育3岁以下儿童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资本的大量进入,行业快速发展,卡位战也即将打响。